界面新闻记者 | 曾令俊
8月1日-2日,“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三届大湾区(黄埔)经济峰会”在广州举行。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在演讲中表示,银行资金不是耐心资本,与支持科技创新并非最匹配。
他说,科技创新是一个多要素协同作用的过程,金融要素在其中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。缺乏金融支持的科技创新,其发展同样会受限。因此,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,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。对于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,对于未来的科技创新乃至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说,是至关重要的。
他说,银行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,因此要充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。“存款人是不希望看到投资风险的,是要求稳的,对银行来说,在信贷投入的时候,是小心了再小心,谨慎了再谨慎”。
在其看来,银行资金并非耐心资本,而是谨慎资本。“在支持科技创新上,并非所有的金融业态都是最好的、最匹配的”。
连平表示,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,银行业在过去近20年有过很多的实践,在实践的基础上有六个方面可以做一些探索:
一是要完善银行对科技企业的评价体系,注重对科创能力成果转化潜力的各种评价,为银行提供相关的依据和信贷投放金融支持的指引。
二是要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更多获取科技企业的相关信用数据、业务数据,在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加以应用,支持银行反过来对科创型企业的各种支持。
三是要推动银行金融机构针对性地创新产品和服务。
四是要运用创新技术(信息化技术、智能化技术)加以赋能,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识别测量力度,提高风险防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。
五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,在这些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培养。
六是要建立科技金融方面的专营机构。
他举例称,十几年前,交通银行也在苏南地区、一些科技型企业聚集的地区,尝试推出科技型银行。最初的时候要建立科技银行的思路很明确,但是最终没有一家科技银行批下来。
他进一步表示,缺乏科技银行牌照并不意味着银行体系无法支持科技行业。银行体系完全有能力在现有的客户流程管理和风险管理基础上,进行针对性的调整,以适应科技创新企业在初期的发展需求。“当前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银行内部的改革,建立一种机制,使银行体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支持科创型企业的发展。这是一个重大课题,而且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。”
连平强调,当前的形势和背景与十几年前相比有了显著的不同,紧迫性日益增加。需要考虑如何在科技创取得突破。“我们的任务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体系的优势资源,使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力度达到最大,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。”
(文章来源:界面新闻)